竞彩篮球单场购买

图片
信息公开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校信息公开目录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皖 西 学 院 文 件_竞彩篮球单场购买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2日


根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促进信息技术学院持续、科学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结合学院实际,在总结“十三五”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建设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1.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党总支以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为推手,深入开展基层组织标准化建设,以“党建+” 品牌工程为载体,基层组织生活持续规范,师生党支部“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实现全覆盖。软件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通过以“党建+”为龙头,与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进行高度融合,全面促进协同创新,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甘做学生成长成才砥砺奋进的“红色引擎”,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专业布局更加完善

学院按照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先后停办数字媒体、网站规划等专业,新增举办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在校生规模超2000人。“十三五”期间,计算机网络技术获批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软件技术获批安徽省特色高水平专业、大数据技术专业获批安徽省首批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立项。

中高本衔接培养工作取得突破。学院在与地方中职合作举办五年一贯制专业的同时,获批与皖西学院联合开展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实现中职、高职、本科全面贯通,为学院培育职教本科专业奠定了基础。

    3.师资队伍不断充实

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和层次提升的需要,学院通过外引内培、校企共建等方式,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团队中先后有1人获评省级卓越名师、1人获评省级模范教师、3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线上教学名师)、4名获评省级教坛新秀、1人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六安市拔尖人才。

学院积极支持教师学历提升、参与社会实践,提升业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近5年,先后有2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3名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开展研修访学,10余人参与企业挂职(社会实践)。

学院建立了校企双向互聘、角色互换双师培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先后建成了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两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所有专业均已落实产业导师制度,选聘了企业专业带头人,通过产业导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充实了教学团队,兼职教师占比达58%,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0%。

    4.课程建设不断提升

学院以课程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十三五”期间,学院建设了省级课程类项目23项,立项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完成了全部开设课程标准的修订汇编,实施课程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近20门,校企双元开发教材5本。学院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学院信息化课堂教学达100%,教师安徽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

    5.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通过践行赛教融合理念,学院建立健全技能大赛体系,实现学生参赛率达60%。五年来,我院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96项,其中全国性竞赛项目获奖10项。

依托安徽国防职教集团和信息技术类专业建设理事会,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企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实现专业匹配度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安徽本地就业率超过50%。

    6.科研服务相互促进

学院积极鼓励和帮助教师参与各类课题项目申报,积极引进人才,推动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学院科研工作,产学研用平台取得重大突破,已建设国家级高分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师获批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43项,授权专利15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3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4项。

通过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承接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培训和横向课题,“十三五”期间,学院社会培训年均4000人次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是师资队伍亟待完善。随着新专业的开设、招生规模的扩大,现有师资承接目前的教学任务已存在一定的难度,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师资引进困难,难以快速达到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规定,严重影响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力度缓慢。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不高。

二是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专业数量和类型的增加,对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实验设备落后、数量不足、实验场地不足,已开始影响到正常教学。

三是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较少。“十三五”期间虽然教科研成果在数量上显著提升,但是国家级科研、教研项目少,成果类型仍有局限,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多。缺乏体现学校发展水平的国家级成果。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是竞彩篮球单场购买:乘势而上全面建成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兴起,面对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高要求、新使命,面对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创建的新起点,学院“十四五”改革发展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国家数字化转型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并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做出系统部署。围绕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需求,学院需要紧扣地方经济建设的中心内容和特色产业发展,准确对接地方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加强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 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实训的软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安徽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十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为了推动我省新兴产业发展,安徽省出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双招双引”计划,扩大产业规模并已取得显著成效。因此,为行业产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学院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围绕安徽省行业产业布局,通过专业改造,服务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工业云、工业APP等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三、“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坚持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主题,将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紧密贴合国家和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聚焦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省域高水平专业群,提升服务我省“三地一区”建设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为创建本科层次专业夯实基础。

    (二)发展定位

1、基本办学定位:立足行业、面向区域、校企联动、特色发展。

2、办学层次定位:以职教专科为主,积极拓展职教本科专业,形成以高职人才培养为主,中高职衔接、职教本科一体化办学格局。

3、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安徽省域经济社会为主,兼顾大别山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辐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专业发展定位:对接安徽省“三地一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着力做优大数据技术专业群,聚焦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5G通信技术和工业APP等新技术方向人才培养。

5、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同心协力、追求卓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6、发展规模定位:全日制专科生2000人左右、本科生200人左右,年均培训4000人次以上。

    (主要目标

1、加强党的领导和团队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理论学习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结合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议事决策规则,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搭建党总支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贯彻执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完善分类考核管理;加强党支部建设和活动指导,推进“党建+”工程,完成全国样板党支部项目验收;加强工会工作指导,依托各类活动的开展提升学院凝聚力,强化对教职工的思想引领。

2、培育省域高水平专业群

优化专业群布局结构,申报新增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专业,改造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传统专业,逐步形成以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为引领,多专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构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健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实施本科专业创建达标工程,完善联合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打造2个高水平高职专业群、争创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本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3、培养ICT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 1+X 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试点,培养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创业率 3%以上,省内就业率、专业对口率70%以上,学生、用人单位就业工作满意率达 90%以上。

探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实现1+X认证全覆盖,学生X证书和技能证书获取率100%;学科竞赛全覆盖,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100项以上,国家级获奖20项以上。

4、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引进10位以上有影响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或行业杰出人才担任产业导师,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150人(其中专任教师总量达到70人),讲师及以上职称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5%。争创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力争培育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优秀创新创业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名。

5、构建高水平模块化课程体系

聚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基于模块化理念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探索构建专业群共享的基础模块、分专业分方向的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群内互选的拓展模块,按照学校搭建平台,专业群搭建模块的方式构建高水平模块化课程体系。借助MOOC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资源,探索混合模式教学、项目化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课堂革命,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效果。基于教学改革总结经验,开发校本教材、新形态教材或工作手册,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积极培育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力争培育国家级课程1门、省级各类课程5门以上,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3本。


6、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力

与行业领军企业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加强联系,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深度合作,在工业互联网行业、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领域开展常态化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共建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共建产业学院、技术创新中心,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标准、专业化、产业型”为指导思想完成示范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科学推进大数据实训基地、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实训场地达到3000㎡以上,实训室20间以上,逐步建成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

7、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聚焦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新产品研发等领域,服务安徽省域企业数字化转型、革命老区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和军民融合战略,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实现年均培训人次达在校生规模的 2 倍以上,继续教育规模达在校生规模的 1/2 以上,新建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1个。

    四、主要发展任务

    (党建引领,创建样板支部创新团队

1、加强班子建设

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校院二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结合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党总支委员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议事决策规则,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创建党总支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2、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完善分类考核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能;加强工会工作指导,依托各类活动的开展提升学院凝聚力,强化教职工争先创优的思想引领。

3、加强党的建设

持续深化“党建+”品牌工程,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事业发展能力,确保软件样板支部通过教育部验收。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做细做实党员干部联系班级、青年教师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解决师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

4、探索课程思政

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以学为重、以能为尚”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践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做好对全院教师的思想引领,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探索,逐步将“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融入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加强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全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突出“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二)产教融合,打造省域高水平专业群

1、优化专业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整合专业资源,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服务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新办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专业,精准对接产业技术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专业融合,破除内部壁垒,发展专业集群。以国家骨干专业和省级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组群建设大数据技术高水平专业群。

2、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瞄准安徽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打造大数据技术省域高水平专业群。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核心,以国家级骨干专业计算机网技术、省级特色高水平软件技术专业为两翼,带动软件技术、信息安全、通信技术全面发展,探索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个新兴领域人才培养。

3、争创职教本科专业

加强与皖西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建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协调保障机制,办好网络工程专升本专业,积极扩大专升本专业规模。对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本科专业达标工程,积极申办网络工程技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

4、优化产教融合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掘合作潜能,深化产教合作,服务专业群发展。实施专业群建设带头人负责制,引进产业导师和高水平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岗位契合度。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深化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专业群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常态化诊改工作运行,及时预警、反馈问题并持续改进。

5、完善可持续发展路径

依托第三方权威评价机构,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用人评价,确保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等,主动接受社会、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监督,保障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三)德技并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推进德技并修校企共育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劳动为要,全面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持续深化体育、美育、劳育改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按照“以学生为本、校企双主体融合、分类培养”的育人思路,从学院、专业群、专业三个层面,创新构建“双主体、全过程、五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坚持“学生中心、德技并修、校企双育、工学结合”,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高水平专业群在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达到100%。探索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教学质量标准与日常运行制度。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重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同优化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顶岗实习标准,将产业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坚持育训结合,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3、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落实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改革,积极响应国家“百万”扩招,根据生源多元化实际状况,面对职业农民、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不同群体,按照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编写特色教材,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满足不同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4、完善赛教融合育人机制

创新教育组织形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入企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员,实施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进课堂,组建技术技能创新团队,探索“创新班”、“工匠班”教学改革,建立卓越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营造学校工匠精神文化环境氛围,不断培养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品质。进一步完善四级技能大赛机制,落实赛教融合、以赛促教,力争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上再创佳绩。

    (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1、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严格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大兴学习师德楷模之风,大兴学习工匠精神之风,大力宣传身边的师德典型,充分发挥优秀示范作用。

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实行专任教师下企业全员轮训制度,每年至少选派10 名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岗位实践,确保青年教师每年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超过1个月;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安排企业导师,提升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参加1+X 证书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技能水平。确保讲师及以上职称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5%。

3、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

落实《新进职工入职培养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机制,落实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国内外访学、省培、国培、师德师风培训及信息化教学等专项培训。加强与国外大学合作,选派一批优秀的专业带头(负责)人、骨干教师开展研修,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落实校内高层次人才奖励及学历提升支持措施,鼓励在岗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

4、加大专业领军人才培育

以省校级教学名师遴选培养为基础,着力提高教学名师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培训活动,拓展教学名师国际视野,掌握企业生产一线前沿技术。支持教学名师在行业院校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主持或参与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支持校级教学名师参加各级政府、行指委举办的名师遴选,新增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 1 人,建设2个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

5、培育高水平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带动作用,以各级名师为带头人建设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教学发展共同体,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开发教学资源,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成果,打造高素质“双师型”的国家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五)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模块化课程体系

1、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对接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优化“基础分层+专业分类+实践应用+素质拓展”多维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群专业共享课程平台,促进专业群教学团队转型为教学科研并重,实现团队混编,技术平台共建共享。

2、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依托基层教研室扎实开展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开展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动课堂革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以形成性评价和增值评价为主体的考核方式改革,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因材施教。大力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利用在线课程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改革。

3、打造高水平精品在线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通过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聚力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高水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强课程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课程标准、教学档案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标准指导性作用;强化实践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支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加强与企业导师合作,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力争建设3门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开发高水平新形态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理念开发新形态教材。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分析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典型工作过程,开发教学项,重组教学内容,开发数字化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力争开发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3本以上。

    (多方聚力,提升教研科研服务社会能力

1、政校行企共建产业学院

坚持军民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服务行业企业发展能力提升,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领军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通过“引企入教”,共建校内研发中心、技术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推进企业技能培训工作站和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建设,实现人力资源、数据资源、项目资源、场地设施共建共享。在产业学院框架下推动体制创新、模式创新,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和规模效应。

2、优化技术创新平台服务能力

强化“产学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用,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融合。主动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瞄准行业和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打造省级创新平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围绕科研项目研究、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及知识产权等,打通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能力

3、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与区域电子信息等领域优质企业的深度合作,“高标准、专业化、产业型”的要求完成示范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确保所有专业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实训)室装配标准。强化实践场所企业情境升级,实施实训室职场化改造,实现学校实训室职场化改造完成率达到 80%以上。推进大数据实训基地、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实训场地达到3000㎡以上,实训室20间以上,逐步建成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

    (七)育训并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1、培养服务数字化转型人才

以服务军民融合和区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为使命,聚焦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等领域,联合行业企业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大力开展新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企业职工岗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依托产业学院,政校行企深度合作,实现年均培训人次达在校生规模的 2 倍以上。

2、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乡村

政、行、校、企等多方联动,围绕智慧农业、农村基层智力、乡村信息化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向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发数字化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促进农业、农村、农民数字化转型,建设美丽乡村。

3、探索少儿编程职业启蒙公益服务

依托青年教师和共青团志愿服务团队,开发青少年科普教育课程,建设科普教育基地、打造公益服务品牌,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少儿编程科普和职业启蒙教育,在科技馆、文化馆、全市中小学校定期开展公益讲座和培训。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将少儿编程、机器人、人工智能课程带到偏远山区,服务青少年信息素养提升。

    五、保障措施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谋发展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二级学院决策制度,凝心聚力谋发展,推动规划各项任务有效实施。优化二级学院理体制机制,科学编制岗位说明书,以事定责,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在学校制度框架下,完善二级学院考核评价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完善以党总支委员会、党政联席会议为特征的二级学院治理模式,明确决策机制和议事程序,保障教师在学术活动和相关事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引智聚优,内培外引强团队

实施引智聚优”计划,吸引一批双一流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博士研究生和企业技术技能大师来校工作,力争在十四五末教师总量达到70人以上。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产业导师10人以上,建设产业导师工作站或技术创新工作室1个个。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全面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诊断改进,科学发展出实绩

借助信息化手段,抓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督导、评价,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服务过程、管理过程的监督、评价,优化二级学院工作流程。通过对专业和课程教学的监测、评价,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定期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促使团队树立现代质量文化理念,不断推动学院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廉洁自律,风清气正干事业

对标对表样板支部、标杆院系,领导干部在清正廉洁上作表率,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带头把竞彩篮球单场购买的精力和心思花在干事创业上,提升感召力、向心力和人格魅力。通过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争一流、开新局,不辜负组织的厚望,不辜负师生的期待,谱写师生满意的成绩单,推动学院在风清气正的氛围中高质量发展。